近日,《无棣春秋》刊发了中国红十字会理事,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的文章《吴重憙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初期发展》,充分阐述了吴重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发展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吴重憙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初期发展
池子华
 吴重憙(18481918),字仲怡,山东海丰县人,历任河南陈州府知府、护理直隶总督、署理江西巡抚、任河南巡抚、邮传部侍郎等职。他在上海会办商约大臣期间与吕海寰、盛宣怀秉承朝廷旨意,鼎力支持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开办与运作,是万国红会的领袖人物之一。有人认为,“吴重憙除了在一些有关文件中与吕海寰、盛宣怀共同署名外,很少出面,1905年他被调至北京任仓场侍郎,几乎不再过问红十字会的活动,因此他在万国红十字会创建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真正起作用的是吕海寰和盛宣怀。”这种评价有失公允。
 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初期发展史上,吴重憙的作用不能忽略。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和领袖人物之一。
 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包括了沈敦和、施则敬、李提摩太等46名创会董事。也包括时任驻沪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和会办电政大臣吴重吴重憙“三大臣”。1904310日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在此过程中,“三大臣”功不可没。《万国红十字会公启》就称:“本会前因俄日两国在东三省骤开兵衅,商民苦难出险。当经禀奉吕尚书(吕海寰)、盛宫保(盛宣怀)、吴侍郎(吴重憙),转商寓沪英、法、德、美各官商,合办红十字会。”换句话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是在三大臣秉承清政府旨意竭力推动之下成立的。吕海寰、盛宣怀、吴重憙“三大臣”理所当然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不仅如此,作为清政府官方代表,“三大臣”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领袖。1904712日出台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暂行简明章程》开宗明义,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由上海公举中西总董主办,总董就近秉承中国钦差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熹)三大臣,随时随事,电牍咨商中国外务部、商部、南北洋大臣、各省大府,钦遵中国皇太后、皇上旨意,与中国出使日俄大臣、日俄驻京大臣商酌维持,有劝捐办事之全权。”这就意味着作为钦差大臣的“三大臣”,全权负责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运作,其领袖地位毋庸置疑。
 其二,为难民请命,筹款募捐。

 作为钦差三大臣之一,吴重憙与吕海寰、盛宣怀联名,筹集善款。1904329日,三大臣领衔、吴郁生、刘宇泰、杨士琦、李经迈、庞元济、顾肇臣、沈能虎、杨廷杲、朱宝奎、沈敦和、任锡汾、施则敬等暨在沪绅商“同叩”联名的“拨助捐款”的通电“元电”,发往各省将军、督抚、海关,声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为政府承认之合法社团,请各地给予协助。“元电”称:

 日俄开衅,战地华绅商民被罹难悽惨,亟宜救护,限于两国禁令,惟泰西红十字会救护最得实际,中国向未与会,动多格碍,在沪绅商竭尽心思笔舌,商准在沪英、德、法、美各官商,公举中西办事董事合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适奉商部电饬筹办,因即电请外务部据情商明日俄驻使,电驻日俄使转致政府承认此会,各董事并电各国政府一体转商承认。事体重大,于中立有益无损,而经费浩繁,议明中西分筹,并由海寰等先行筹凑,以上海丝业会馆为华董办事处,公同酌刊捐册备函分寄各省官绅商富,务恳鼎力提倡,俾被罹华人同登衽席,中立主义益明,国势民心两有裨益,不胜盼祷。

 由于钦差三大臣的号召力以及清政府的鼎力支持,“拨助捐款”的呼吁得到积极响应。据《申报》报道,截止到516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中,广东捐助2万元,盛京将军增祺助银万两,两江总督拨库平银8千两,清江漕运总督3千两,湖北、湖南、江西、山东各万两,河南、陕西各5千两,天津2万两等,捐助之踊跃,可见一斑。在整个日俄战争救护中,“所有收款项下,敬谨领到恩帑银十万两,又核收中西筹拨募捐合银五十四万一千九百两零;所有支款项下,自臣等暨各该中西总董、会员均无薪水、夫马公费,以资撙节,综计各项支款,共银五十七万七千四百两零。”充足的善款保障了救援行动的有序推进,救助总人数达46.7万人,建立了卓越功勋。这其中,吴重憙亦功不可没。至于救援期间电报费用的减免,也省下不少钱款,虽然这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但也是一种支持。

 其三,顺势而为,擘画红十字事业发展蓝图。

 1907721日,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吕海寰、盛宣怀、吴重憙“三大臣”联衔(有资料说“吴重熹因在京供职,未经列衔”,有误)代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中方组织者,上奏清廷,沥陈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办理情形及善后持久事宜。这份奏折中,除缕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缘起、救济日俄战灾实况、经费收支情形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善后持久事宜”的种种构想和举措。“善后”,一言以蔽之,就是终结五国合办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而“持久”,则关系到红十字事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吕海寰、盛宣怀、吴重憙在奏折中特别强调:

 各国红十字会各有佩章,重以国家之命,由会制备。今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西董亦愿得中国红十字会佩章以永纪念等语。臣等因饬总董仿照各国红十字会佩章式样,酌拟中国红十字会佩章。派员测绘各地设会办事情形,拟具图说,俟石印成册,咨送外务部核议呈进,并分送京外中西捐助之官绅士商,表明此次办法,即为中国红十字会商订专章之据。一面参考日本初创赤十字社情由,与西董订明。先就中国自筹之款酌拨以为基础,兼仿瑞士总会真奈瓦(即日内瓦——引者)地方之意,在上海购地,采取各国医院学堂医船医车之式样,筹措经费,次第仿办。另选聪颖华童,一面在沪附设医学堂,一面出洋学习会医,考求会医与军医之如何区别,本国看护人之如何储备招致,务期悉臻详备,以结万国红十字会之全局,即以巩中国红十字会之初基。

 这段文字,向我们传递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即“今中国红十字会成立”,意味着中国红十字会走上“自立自主”的自我发展道路。这是新的起点。面向未来,“三大臣”做出规划,即兴办医院、医学堂,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决策引领下,沈敦和等利用日俄战争救护余款,1910年完成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中国红十字会医学堂的兴建,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不能否认,吴重憙联名上奏的“三大臣”之一,是决策者,也是贡献者。

 其四,建章立制,推动红十字事业规范发展。

 中国红十字会要“自立”于中国,“自立”于世界,没有规范化的管理是不堪设想的。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1910128日,吕海寰、盛宣怀、吴重憙再次联衔会奏《酌拟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请旨立案折》,“伏候圣裁”。在奏折里,除了提出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路径之外,重点就是沈敦和受“三大臣”之命“酌拟试办章程六条”,对事业发展进行规范。虽然章程还比较粗糙,毕竟是“试办(试行)”章程,也受到军谘处的批评,但向规范化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无可厚非。

 在奏折中,“三大臣”还提出一项重大建议,“惟会务头绪繁多,关系中外交涉,可否简派大臣作为会长,以昭郑重?”得到朝廷的采纳。1910227日降旨“著派盛宣怀充红十字会会长。”盛宣怀因此又成为政府任命的首任会长。

 “三大臣”联名上呈的《酌拟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请旨立案折》,是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史上新的转折点,中国红十字会不仅有了规范化管理的“章程”,而且有了“会长”之设的制度化安排。中国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逐渐成型。这其中,吴重憙自然有一份功劳。

 总起来说,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对中国红十字事业的初期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学界在强调吕海寰、盛宣怀历史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吴重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