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人,来到一座城。”11月15日,来我县考察红十字会工作的中国红十字会原副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在参观完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后,总结发言时动情地说。他对我县高瞻远瞩,深入挖掘宣传吴重憙红十字文化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体现并表态,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计划把无棣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作为现场教学基地,开展红十字文化挖掘研究工作。将在一定时机,与我县合作,以吴重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同举办高层次红十字文化研讨活动。

  把王汝鹏院长吸引来的吴重憙是清代无棣吴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憙,字仲饴,号石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担任开封知府,河南巡抚,江西巡抚,护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仓场部侍郎,邮传部侍郎等职务,主要历史功绩有主持收回京汉铁路运营权,平息“江西教案”,将电报总公司收归国有等。1904年,为救助因日俄战争受伤的东北军民,吴重憙多方奔走,与盛宣怀、吕海寰等发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长期以来,吴重憙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吴重憙谦逊低调,在奏章等历史资料中对自己着墨不多,其他红会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掌握的有关资料较少。我县在建立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编写《中国红十会先驱吴重憙》一书过程中,专题研究,专班推进,有关人员进京到沪,远赴河南、江西等地,以沧海寻一粟的精神、沙里淘真金的毅力查阅档案、书籍,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最终,一馆一书以丰富的馆藏、翔实的资料充分展现了吴重憙对中国红十字会建立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因为一个馆,揭开一段史;因为一本书,了解一个人;因为一个人来到一座城。如王汝鹏院长这般,因为吴重憙这“一个人”来到无棣“这座城”的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各地朋友不在少数,我县红十字历史文化研究、宣传工作日益受到各级领导、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滨州市红十字青少年教育基地”“山东省红十字文化教育基地”。202459日,滨州市庆祝中国红十字会成立120周年暨《中国红十字会先驱吴重憙》发行仪式在无棣古城举行。出席活动的中国红十字会理事,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池子华教授称赞该书“填补了中国红十字运动历史研究的空白”。9月11日,全省红十字宣传工作培训班现场观摩活动在我县举行,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白同禹,对我县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各市县区认真学习我县的经验做法。10月16日,滕州市红十字会来考察学习10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备灾救灾中心主任魏国到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调研。根据编纂历程提炼上报的“守正创新 传承弘扬 推动吴重憙红十字文化创造性发展”工作经验,获山东省副省长陈平同志、滨州市市委书记宋永祥同志批示肯定。

  各级领导给予关注支持的同时,我们禁不住思考:这个人为什么是吴重憙?这座城为什么是无棣城?我县的有关工作为什么得到充分肯定?答案是“两个必然”。我县自古就有“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的美誉,“和合良善”是她的文化基因,“开放包容”是她的精神内核,“文风浸润”是她的容颜底色。吴重憙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不仅仅是历史去选择吴重憙,更是吴重憙主动去担负历史责任。这是古邑无棣千秋文脉感染浸润和吴氏家风熏陶教诲的必然结果。中国红十字会文化在无棣得到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也不是偶然,是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名片非常珍贵,拥有很难,擦亮不易。吴重憙红十字文化这张名片是“和善无棣”的宝贵财富。今后,我县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凝聚人道力量、弘扬红会精神,持续打造提升吴重憙红十字运动纪念馆等重要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全力推进吴重憙红十字文化传承不断发展进步,积极争创“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让吴重憙红十字文化这张名片越擦越亮,为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无棣贡献。